时间: 2025-08-13 01:17:31 | 作者; 小九直播下载电脑版
传统制造如何破茧成蝶?区域经济如何抢占未来制高点?在巴山渠水间,通川区正以“智改数转”为笔,奋力书写产业升级的时代答卷。
走进通川区食品加工产业园,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智能工厂、一条条高效运转的数字产线、一组组不断攀升的创新数据,无不昭示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这里澎湃涌动。
从禾丰生物的“智能中枢”精准指挥,到川汉子的“无人车间”高效产出;从科技点燃的创新引擎轰鸣作响,到工业转型棋局落子有声——通川区正以“智改数转”为引擎,驱动传统产业向“新”而行,驶向高水平发展的新蓝海。
走进禾丰生物二期项目的心脏地带,一个无形的“智能大脑”正在成型。这个集成SAP、ERP、WMS三大系统的“智能生产中枢系统”,将成为贯通从一粒原料到一袋成品饲料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指挥官。
“过去,一张订单进来,需要多人协作:查库存、算产能、排计划,环节多、耗时长、易出错。”项目技术负责人指着闪烁的大屏幕介绍,“现在,系统瞬间解析订单,智能比对库存,动态生成最优生产方案,全流程‘一键触发’。”在演示现场,工作人员输入一笔订单指令,系统即刻联动原料库、生产线、成品仓,指令精准下达。这种“拉动式全链自动化”模式,让企业人工依赖骤降60%,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%。更关键的是,系统实现了配方参数的“秒级切换”,不同品种饲料的生产切换效率飙升70%,产线柔性大幅度的提高,完美契合了多品种、小批量的市场需求。
智能化渗透到每个关键工序。在制粒车间,新一代智能制粒机正在做最后的调试。它拥有三大“智慧内核”:蒸汽压力、温度实现全自动闭环控制,核心指标糊化度的稳定性误差被牢牢锁定在±0.5%以内;配备负荷、温度、喂料三重智能防护系统,如同给设备装上了敏锐的“神经系统”。“故障定位效率提升80%以上,”项目工程师指着实时跳动的数据说,“一旦监测到异常,系统自动启动降频、减料、停机三级防护,精准定位‘病灶’,最大限度减少意外停机损失。”
在粉碎工段,智能系统实时“感知”主电机负荷,动态调节喂料转速,在保证产能最大化的同时,有效规避了设备过载风险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这套系统使吨料能耗直降15%,设备利用率稳定突破90%大关。
智能化带来的不仅是效率革命,更是质量安全的根本性保障。在成品仓库,每一袋饲料都拥有独一无二的“数字身份证”,生产时间、原料批次、工艺参数等全流程数据清晰可溯。“我们的配料精度达99.98%,任何质量上的问题100%可追溯。”企业质量总监话语中充满自信。这种全流程的数据闭环管理,不仅构建了坚不可摧的质量安全防线,更为后续的产品迭代研发沉淀了宝贵的“数据金矿”。
在通川经开区,另一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“川汉子”肉制品精深加工项目同样捷报频传。崭新的智能化车间内,全自动生产线高效运转,中央控制室的大屏上,从原料解冻到成品包装的每一个环节数据都清晰可见、实时可控。公司制作中心总监吴学明介绍,新投产的两条高智能生产线采用国际先进工艺,人力成本直降50%以上,产品合格率更是从95%跃升至99%。“作为年销售额近2亿元的品牌,‘智改数转’是我们迈向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。”吴学明表示。这个总投资11亿元、占地200亩的二期项目全部投产后,年产能将达10万吨,年产值冲刺30亿元大关。“我们严格按照新质生产力的要求,实现了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质量的全面提升。”
企业的“智改数转”浪潮奔涌,离不开政府这只“有形之手”的精准引导与强力托举。在通川区,“科技+工业”的双轮驱动模式,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创新生态。区科技局负责这个的人说:“科学技术创新是‘智改数转’的核心驱动力。我们扮演的角色,就是为企业输送最前沿的‘技术弹药’和创新生态。”其策略清晰有力——通过主体培育、攻关协同和生态优化,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。
在主体培育方面,通川区构建“储备—培育—创建”梯度培育机制,为公司可以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。实施“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倍增行动”,目标明确:2025年高企突破40家,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10家。截至2025年6月,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4家,科技型中小企业47家,规上科技服务企业15家。同时,创新平台建设同步发力,建成省级众创空间1家、市级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2家等重点载体,为技术转化提供坚实支撑。
针对技术瓶颈,通川区聚焦食品医药、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,组织实施重大科学技术项目。上半年申报省市科技项目3项,征集“揭榜挂帅”项目需求5项。创新性地构建“企业出题、高校解题、政府助题”协同机制,推动辖区40余家企业与四川大学、西南民族大学、省食品发酵院等21所高校院所深度合作,促成多项技术成果落地转化。2024年全区技术合同登记额达7000万元,科技成果转化跑出“加速度”。禾丰生物与市农科院共建的“畜禽饲料研发中心”,正是此机制的鲜活产物。
在生态优化层面,通川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设立5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,重点向“智改数转”项目倾斜;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红利,切实降低企业创新成本。依托“科技助企秘书”“三区”人才、科技特派员等专业力量,提供贴身服务。同时强化科学技术金融融合,完善“投早、投小、投长期”的支持体系。目标坚定:2025年R&D投入强度超1.02%,高新技术产业营收突破260亿元,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.5亿元。
如果说区科技局提供的是“弹药”,那么区经信局则是冲锋在产业转型一线年上半年,他们以“诊断—试点—推广”三步走策略,推动“智改数转”蓝图落地生根。面对企业都会存在的“不会转、不敢转”困境,经信局组织成渝地区通信研究院等专家团队,为7家重点企业组织线上线下结合的深度诊断培训会,精准梳理出“设备联网率低、数据孤岛严重”等共性症结。针对网络基础薄弱的问题,联合运营商启动“双千兆网络覆盖工程”,并推动首炬建材等企业率先搭建工业网络站点平台,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,为“智改数转”铺就信息高速路。
为形成示范效应,经信局重点培育川汉子、禾丰生物、首炬建材等5家示范企业,打造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智改数转”应用样板。川汉子在人力成本、产品合格率上的显著提升,禾丰生物在全流程自动化、柔性生产上的突破,首炬建材在设备互联管理上的实践,都成为区内企业竞相学习的标杆,有效激发了全行业的转型热情。
政策护航是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键。通川区建立“向上争取+本级配套”双轨资金保障机制,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,2025年目标争取中央、省级工业资金突破2000万元;另一方面将“智改数转”投入明确纳入区级产业扶持政策清单,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。通过定期举办“政企银”对接会,搭建融资桥梁,化解如瑞欣路面材料等企业的资金瓶颈。川汉子项目累计获得3000万元融资贷款和400余万元各类补贴,便是政策护航的有力注脚。
从禾丰生物智能生产线的精准运行,到川汉子车间的高效运转;从科技构建的活力创新生态,到经信绘就的清晰产业转型路线图,通川区正以“科技引领+工业强基”的双轮驱动模式,奋力书写高水平发展的时代答卷。
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码,2024年全区研发投入达4.98亿元,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3.9亿元,成为拉动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核心引擎。在标杆企业的示范引领和精准政策的持续浇灌下,“智改数转”的种子已在通川这片沃土上深深扎根。目前,全区已有7家食品加工公司全面启动智能化改造进程,曾经的“传统制造”园区,正加速向“智能创造”高地蝶变。
展望未来,通川区目标明确:高新技术产业营收冲刺260亿元,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.5亿元。区科技局负责这个的人说:“我们将持续深化‘政产学研用’协同创新,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,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。”区经信局负责人同样信心满满:“‘诊断—试点—推广’的模式将持续深化,我们将培育更多标杆,带动更广领域、更深层次的‘智改数转’,让新质生产力在通川大地加速奔涌。”
© 2015 小九直播下载电脑版app|官网网址 tech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22465号-1 地址:山东省威海市高区唐山路19号 电话:0631-5661516